中国天眼开创了新模式,其调试工作也更具挑战性。
进行后一种工作的望远镜一般被称作巡天式望远镜。巡天空间望远镜会带给我们什么?这些科学问题值得期待 巡天空间望远镜会帮助我们探索一些宇宙的基本问题,例如:宇宙由什么物质构成,结构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演化的?从地球上的常识来看,世界当然是由原子物质构成的。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遥远的星系会和前景的星系在观测者视线方向上重合,这种巧合出现的天体构型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引力透镜效应,在有些情况下背景天体甚至会被扭曲成环形,这常被称作爱因斯坦环。此外,巡天望远镜同样可能成为搜索地外行星,研究太阳系内小天体等课题的重要利器。哈勃望远镜产生了众多重要的科学成果,包括:在10%的精度上精确测量哈勃常数,结束了长久以来的宇宙年龄之争。另外12块探测器则用于无缝光谱观测,每次曝光可以获得至少1000个天体的光谱信息。这个光学舱将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的状态,可以对接到空间站进行维修或更换探测设备。
巡天空间望远镜在论证初期即对这一问题有所规划穿上马甲,其他材料也能变 神奇的还不止这些。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
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袁隆平写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目前已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一如既往,去年冬天,袁隆平又去了海南,和自己的团队在南繁基地一呆就是3个多月。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目前,他正在攻关的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工具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通过审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18年底,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了超过700万公顷的杂交水稻。作者:周勉 袁汝婷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1/5/22 14:03:45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缅怀袁隆平院士:一颗稻谷里的爱国情怀 5月22日,《中国科学报》从中国工程院获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十年如一日候鸟般奔忙的背后,是这位老科学家对梦想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他还寄语青年科学家,希望他们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2019年,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由他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不让老百姓挨饿携初心追着太阳 袁隆平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重庆求学时,经历了大轰炸,他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
结果显示,低镉稻稻米镉含量在每公斤0.07毫克以下,低于每公斤0.2毫克的国家标准和每公斤0.4毫克的国际标准。以下为新华社报道全文。
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稻技术贡献人类 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几回大风浪,这是湖南人常说的歇后语在这种地壳形变方式强烈作用下,巴颜喀拉块体周缘断裂带活动尤为强烈。作为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巴颜喀拉块体周缘断裂活动强烈,强震活动频繁,自1997年玛尼7.5级地震以来,我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周缘断裂上,其中不仅包括了主干断裂上发生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等,还包括发生在巴颜喀拉东北角挤压与走滑变形带上的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该块体以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挤压隆升作用,块体以南地区则主要表现为东向挤出。
在这两个大的动力源作用下,使得中国大陆,特别是在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形成强震多发的态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舒 张亚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此次地震进行研究分析,玛多7.4级为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持续活动的结果,距离地震最近的断层是甘德南缘断裂带,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后续又发生了多次4、5级余震,地震序列余震相对丰富。
专家指出,目前,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序列特点及地球物理观测等综合分析认为,原震区近几日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存在发生5至6级地震的可能。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运动强烈,发育有小江断裂、红河断裂等区域性活动断裂带。
截至22日7时,漾濞县连续发生地震398次,其中4.0级以上13次,最大震级6.4级。玛多7.4级地震震中周边300千米范围内,1900年以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5次,均为主余型地震序列。专家介绍,中国大陆受来自两个方面大的板块运动的影响,一个是来自东面的太平洋板块对于欧亚板块向下俯冲的作用,再一个是来自南面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挤压。该区域属于牧区,居民房屋分布分散,人口密度较低。
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序列特点及地球物理观测等综合分析认为,原震区近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此次玛多7.4级地震的发生表明目前巴颜喀拉块体仍然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
这两次地震成因是什么?多次地震后,还会不会发生新的余震?来看中国地震局专家的权威解读。云南漾濞原震区仍存在发生5至6级地震的可能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北纬25.67度,东经99.87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青海玛多原震区近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震中10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200米。2021年5月18日以来,云南漾濞地区附近出现4级地震活跃,接连发生5月18日4.2级和5月19日4.4级地震。
目前,该序列依然持续活动,后续可能还会发生强有感地震。作者:杨舒 张亚雄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1/5/22 11:48:2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云南、青海未来余震情况如何?专家回应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北纬25.67度,东经99.87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此次地震位于滇西北地区,距离最近的断层是维西-乔后断裂。5月21日20时56分在该地区发生4.2级地震后,地震活动水平出现快速升级,随后发生21时21分5.6级和21时48分6.4级地震。
截至2021年5月21日23时35分,云南漾濞6.4级地震序列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20次,其中3.0-3.9级8次,4.0-4.9级8次,5.0-5.9级3次,6.0-6.9级1次,为2021年5月21日漾濞6.4级地震。无独有偶,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震中10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200米。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云南漾濞近期地震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目前已经构成前-主-余型地震序列。截至2021年5月22日4时0分,玛多7.4级地震后原震区发生3.0-3.9级地震15次,4.0-4.9级地震2次,最大的余震为3时49分玛多4.6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云南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将根据此次地震余震活动持续开展实时序列测定和跟踪分析工作,根据实时跟踪分析结果,对序列开展最新研判。专家介绍,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主体地区的北部,是青藏高原地壳运动方向转变的枢纽地区之一。